我校“桂质廷”讲座教授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作者: 时间:2018-09-25 点击数: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91-6 Nature 561, 321 (2018). , 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SI)资深研究员、我校桂质讲座教授Peter Braun-Munzinger和他的合作一起, 发表题为通过高能粒子产生解码QCD相结构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几十微秒,物质主要由自由的夸克和胶子组成 又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量子色动力学,也就是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支配。在早期宇宙中,这些粒子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自由移动。然后,在相变过程中,它们合并形成强子,其中包括构成原子核的基本单元质子和中子。Peter及其合作者通过对世界主要粒子加速器上的一系列实验进行分析,揭示了这种转变的性质。同时,科学家们还精确地测定了转变温度,并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冷却和冻结进入诸如质子、中子和原子核等物质成分的机理有了新的认识。

在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ALICE国际合作组的探测器精确测量到在全世界最高能量下核-核碰撞产生的粒子和反粒子共存的物质。Peter领导的物理团队通过对实验数据精确地的分析,证实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强子物质之间的转变温度发生在理论预言的156MeV。这个温度比太阳内部的温度大12万倍。 “这个最新物理结果加深了人们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到强子物质相变过程和宇宙早期演化的认识”,华师教授、ALICE国际合作组中国组负责人周代翠指出。

Peter Braun-Munzinger教授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EMMI 科学部主任、 ALICE 合作组组织委员会主席、GSI赫姆霍兹教授、Nucl. Phys. A编辑,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沃纳•海森堡奖章及欧洲物理学会迈特纳奖。Peter Braun-Munzinger教授与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有着长期联系与合作。2015年7月,他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桂质廷”讲座教授,每年来我校组织学术研讨会,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2015年7月27日,Peter Braun-Munzinger教授受聘我校“桂质廷”讲座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