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25级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暑期集中授课圆满结束
作者:罗可欣 周鑫燕 时间:2025-08-06 点击数:
暑热正盛,求学更酣。今夏,桂子山上8101教室,迎来了180余位2025级返校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物理学公费师范毕业生。
学校和学院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需求,精心安排了为期25天的面授学习,时间从7月12日至8月5日。本次集中授课开设了6门公共课导学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同时开设了9门专业课程,分别是: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学位论文是衡量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为保障论文质量,学院精心遴选了60余位学术导师和30余位基础教育一线名师组成导师团队,为2025级公费师范研究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在暑期集中授课期间,学院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机制,为每位同学匹配了合适的导师。同学们充分利用面授机会,主动与导师对接,围绕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等关键问题展开交流。学院将持续跟踪论文进展,确保论文工作高质量推进,切实提升公费师范研究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从三尺讲台重返大学课堂,带着一线教学的鲜活经验与教育困惑,同学们以空杯心态投入暑期课程。在为期25天的密集学习中,教授学者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教学示范,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格物致理,琢玉成器"的治学风范。同学们普遍反映,此次返校学习不仅系统提升了物理教育的理论素养,更培养了基于实证的教育研究能力,进一步坚定了"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职业信仰。作为培养物理卓越教师的摇篮,物理学院致力于锻造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具创新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素养的新时代教师。在华师精神的浸润下,全体物院学子必将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将前沿教育理论转化为课堂生产力,以持续精进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这个夏天,教室里的思想碰撞已化作点点星火,待2025级公费师范研究生回到各自岗位,将燎原成基础教育的璀璨之光。
部分同学学习心得
当夏日的蝉鸣穿透了校园的浓荫,我暂别案牍劳形,重新踏进华师校园。在这段暑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理前沿,教材研究等等在工作中很少提及的内容,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郭庆老师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我对AI的认识,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障”,端看如何驾驭他,作为年轻教师,我们也不应该故步自封,而要去主动拥抱科技,学习如何使用它,我相信AI会进入千家万户,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最后,课程结束了,我要继续在学术与工作的双轨上跋涉,在未来的长卷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智慧注脚——那正是华师此夏为我点亮的、永不熄灭的灯。
——徐翀雯
再次踏入桂子山,我的身份从一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再次回到学生的身份,从只能不断向学生输出知识到再次自我输入知识。在前面的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的导论课以外,学院安排了四位老师帮我们讲解学位论文写作,每位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学位论文的框架和每个部分的大致写法,并且都提醒我们工作再忙,也要多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看论文,多和导师联系,尽早把论文写出来。之后二十天左右的日子里,学院安排了专业课程和名师讲座。虽然每门专业课程时间很紧张,但是每位老师准备的内容很丰富,我从中了解到一些教育研究的技术、方法、思想。而在每次的讲座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名师为我们分享他们教学生涯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新老师受益匪浅。
——翁海宁
这段在职研究生学习,是我物理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加油站。课程内容紧贴前沿,深化了我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也系统梳理了现代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融合路径。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思维启迪与方法培养。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实验创新方法和信息技术整合手段,对如何设计深度课堂、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段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坚定了我持续探索物理教学艺术、以格物致知精神育人的初心。
——洪非儿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罗可欣 周鑫燕
责 编|程雍棋
审 校|马 英 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