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物院 教授引航丨“教授面对面”院士专场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黄健聪 时间:2025-09-06 点击数:
9月3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9409报告厅举办“教授面对面”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陈绍龙、谢雨村、马亚老师共同组织,罗晓峰老师担任主持,我校邱永喜名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海德堡大学的Johanna Stachel教授、我校桂质廷讲座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的Peter Braun-Munzinger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Krzysztof Redlich教授应邀出席,与学院90名本科生、研究生展开面对面交流。



活动伊始,三位教授与同学们共同参与了“数字炸弹7”暖场小游戏,现场氛围迅速升温。随后,同学们围绕科研工作的乐趣、坚持科研的动力、如何确定研究方向、科研生涯的最大困难、如何学好物理与英语,以及中美、中欧大学课程设计的差异六大主题,提出问题与困惑,与教授们亲切交流。教授们逐一回应,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数字炸弹7”暖场游戏
科研之乐:在未知中成为“世界第一”
就“如何感受科研的魅力”这一问题,Johanna教授指出,科研最大的魅力在于“第一次理解别人从未理解的事物”时迸发出的兴奋感,这足以抵消长期实验的辛劳。Peter教授进一步补充道,把复杂的科学现象化繁为简、建立全新联系的过程本身便充满乐趣。

Johanna教授正在分享
坚持之道:把挫折视为常态
面对“在困难中如何坚持”的提问,Redlich坦言,科研之路注定与怀疑和失败相伴,“真正的勇气,是在批评声中继续验证自己的想法”。Peter教授则表示,实验无法复现时的“至暗时刻”,恰恰能够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这种磨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Peter教授正在分享
方向之选:从兴趣出发,在交流中聚焦
提及“如何确定研究方向”,三位教授不约而同强调了“兴趣+讨论”的重要性。Johanna建议同学们首先广泛涉猎感兴趣的领域、拓宽视野,随后再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与导师及同伴深度交流,逐步聚焦核心方向;Redlich提醒,方向的确立往往源于“一次次偶然的碰撞”,因此保持开放心态、积极接纳不同的观点,是抓住方向机遇的关键。

Redlich教授正在分享
学习之法:主动输出,团队共学
针对“如何学好物理与英语”,Johanna介绍了“当日复盘—同伴讲解—教授答疑”的三步学习法,高效学习、及时查缺补漏;Peter表示,可以尝试组建3-4人学习小组,与水平相近的伙伴互相提问、协作互助,共同攻克章节难题;Redlich建议,在每次课后用一页纸总结凝练核心内容,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训练英语表达。

同学们热烈响应教授
课程之辨:差异比想象更小
对于“中美、中欧课程差异”的疑问,Johanna首先指出,欧洲内部不同国家间的课程体系差异,有时甚至大于欧洲与中国课程的差异,同学们无需对课程差异感到畏惧;Peter补充道,无论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何种差异,物理训练的核心都在于培养“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受到全球高校与企业的共同认可。
此外,活动过程中,现场同学也踊跃发言提问,就科研、学习等方面与教授们进行密切深入交流,教授们也都一一进行回应,现场互动氛围十分热烈。
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与教授互动


22级张淞泉 23级林成 24级蔡子豪
本次“教授面对面”学术沙龙活动在热烈的互动交流中圆满结束。通过与国际顶尖学者的零距离对话,同学们不仅对个人的学术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还增强了未来投身科研的信心与动力。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黄健聪
摄影|程雍棋 张昊宇
责编|魏清
审校|马英 王棣 钟瑷忆 李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