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致知|学院赴南京-上海研学实践队于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开展访学活动
作者:张继超 时间:2025-07-11 点击数:
7月7日上午,学院赴南京-上海研学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Tsung-Dao Lee Institute, 简称TDLI)开展研学交流活动。实践队在TDLI陈啊明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粒子物理、中微子实验、凝聚态物理和天体物理等多个实验平台,全面了解了该所相关学科发展方向、研究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队员在TDLI合照
在陈啊明老师的引导下,实践队首先参观了PandaX实验平台。该项目平台聚焦暗物质与中微子前沿研究,是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老师介绍了液氙探测器的设计原理与实验成果,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暗物质直接探测的核心问题。

李所老师介绍PandaX实验
随后,队员们走进“海铃计划”中微子望远镜展示区。海铃计划作为我国中低能中微子探测的重点项目,是TDLI在基础物理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展板与讲解,了解到该项目在地球中微子、宇宙射线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前景,激发了大家对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李所老师介绍海铃计划
在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同学们参观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计算实验平台,了解了超导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通过讲解,队员们对量子材料、低温物理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有了深入了解,也亲眼见证了高端科研设备在基础科学探索中的核心作用。
参观环节结束后,彭金波老师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与学术体系。他回顾了李政道研究所自2016年创立以来的发展脉络,系统介绍了研究所坚持“国际化、高水平、交叉性”的科研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彭老师特别介绍了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科研重点与国际合作成果,并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科研道路上勇于探索、勇担责任。
彭金波老师向实践队队员介绍李所
下午,队员们由TDLI天体物理方向的老师带领,继续参观了解研究所在高能天体物理、引力波天文学、星系形成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科研人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和实验装置,生动讲述了从地面观测到空间探测的全链条研究格局,同学们也对现代天文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自由参观与交流环节。队员们自由走访了所内各个场所,了解所内环境以及TDLI暑期夏令营项目的安排与申请流程,借此进一步加深了对研究所科研氛围与学术路径的认识。
此次赴李政道研究所的研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走进科学一线,触摸前沿科研的脉搏。通过本次实地参访,大家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经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洗礼与学术启蒙。
队员感想:
今天上午,我有幸随学院研学实践队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学习“海铃计划”的相关内容,并认真学习了彭金波老师关于凝聚态物理与表面物理实验研究的分享。彭老师团队的工作让我明白,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规律,更在于创造工具,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此外,“海铃计划”的介绍也让我对大型科学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项计划展现了科学家们对宇宙奥秘的执着追求,也让我感受到团队协作和跨学科合作在科研中的重要性。此次南京-上海之行,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坚定了投身科学研究的决心。我将以此次研学为动力,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期待未来能为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级基地班赵静
穿过交大闵行校区葱郁的树影,李政道研究所的现代建筑在阳光下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最震撼的是暗物质实验室的参观。研究人员讲解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探索的是构成宇宙95%的未知存在,这种对不可见之物的执着追寻,不正是人类最古老的精神在现代的延续吗?离开时回望这座建筑,它不再只是混凝土与玻璃的组合,而是一座思想的圣殿。在这里,对真理的追求超越了功利与国界,展现出人类理性最纯粹的模样。也许,这就是李政道研究所给予每位来访者最珍贵的启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有人守护着思想的纯粹,依然有人在前人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
——2024级通信工程王海盈
走进李政道研究所,我深刻感受到基础科学研究的厚重与前沿。PandaX暗物质实验和海铃中微子望远镜项目展现了我国在粒子物理和宇宙探索方面的雄心与实力;凝聚态物理实验室中先进的科研设备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让我领略到微观世界的复杂与精妙;而天体物理方向的介绍,则打开了我对高能天体、引力波与宇宙演化等问题的全新理解。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研究所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合作格局,也让我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持久与激情。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科研的意义,也坚定了我未来投身物理研究、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念。
——2022级基地班张涛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张继超
摄影|张涛 童祖名
责编|魏清
审校|马英 姜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