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04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能胜任基础物理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物理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方向
1.物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在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础上,较深入研究现代物理课程及教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及教学实施与教育评价等问题,同时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学术前沿问题。
2. 物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基础课程及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国内外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以及国外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3. 物理学习心理与学法研究:主要研究基础教育中物理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并研究应用这些规律于课程设置与评价、课堂管理、学科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及学习的诊断与咨询等。具体涉及:教学心理基本理论、教学心理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心理与评价、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差生”心理及教育、学科教学心理与教学指导、学科能力评价和学生学习能力诊断与咨询等。
4、虚拟天文教育研究:主要研究中学天文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下天文教育的改变与创新,并结合基础科学教育创意开发和制作天文教育作品。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36-40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修读的总学分为36-40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8学分(含英语5学分;一级学科必修课程9分;二级学科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6—9个学分;实践环节为4学分。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为研究生必修环节,计4学分。实践环节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学术活动等,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与否,将作为其能否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其中第1-3项选一项,第四项是必选项。
1. 教学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并由相应的负责老师进行考核。
2. 科研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并由导师进行考核。
3. 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不少于一个月,并由相应的负责老师进行考核。
4.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须听取学术报告10次以上。在听取学术报告后须请组织者或导师在统一印制的记载表上签字。在学期间应完成1份参加学术交流的书面总结(每份的篇幅为两千字左右),经导师审阅、签字后申请答辩前一学期初交院研究生秘书审核并记载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次以上学术活动(包括研究生学术年会等校内学术会议),其中本人应进行学术报告1次。
六、科学研究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突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研,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规定》等文件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1. 选题
根据导师建议,研究生通过独立查阅文献、社会调研和探索性试验,初步选出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由指导小组组织实施,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并在研究生教学系统中同步提交。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由指导小组,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4.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具体要求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和《物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八、培养方式
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原则,配合导师的指导和平时检查,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注重教书育人,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
十、其他规定
(学校统一规定;各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体现学科特色的规定、标准或要求。)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
必修
课程
|
0000000000112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全校硕士生必修
|
00000000001109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2
|
人文社科类硕士生必修
|
0000000000112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2
|
理工农类硕士生必修
|
00000000001102
|
第一外国语
|
64
|
4
|
1、2
|
全校硕士生必修
|
00000000001122
|
特色英语
|
16
|
1
|
|
|
一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
50000401001101
|
教育学原理
|
48
|
3
|
1
|
|
53000402001122
|
学习理论
|
48
|
3
|
2
|
50000401001102
|
教育科研方法
|
48
|
3
|
2
|
二级
学科
必修
课程
|
62000401021101
|
物理教学论
|
51
|
3
|
1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必修
|
62000401021104
|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51
|
3
|
1
|
62000401021102
|
中外物理教育比较
|
36
|
2
|
1
|
62000401021105
|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6
|
2
|
2
|
选修课程
|
62000401021106
|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
36
|
2
|
1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选修
|
62000401021107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
36
|
2
|
3
|
62000401021108
|
现代物理概论
|
51
|
3
|
2
|
62000401021109
|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
36
|
2
|
2
|
62000401021110
|
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
|
36
|
2
|
4
|
62000401021111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
16
|
1
|
4
|
说明:1. 各学科所开设的课程,原则上均可供全校研究生选修;学校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跨学科、跨院校选修课程。因此除此表所列的选修课程外,导师可根据研究需要指导学生选修本院所有研究生课程及其他学院的相关课程。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备注
(必读或选读)
|
1
|
物理教学论
|
李新乡 张军朋 科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2
|
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
|
阎金铎 郭玉英 北京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
必读
|
3
|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
|
刘 力 科学出版社,2006
|
必读
|
4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封小超 王力邦,科学出版社,2010
|
必读
|
5
|
现代基础物理教育学
|
李来政 何雄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必读
|
7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
廖佰琴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
必读
|
8
|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案例教学设计
|
冯 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必读
|
9
|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
李家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必读
|
10
|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
施良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必读
|
11
|
现代课程论
|
钟启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必读
|
12
|
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
|
(美)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选读
|
13
|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
(美)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选读
|
14
|
现代教学设计论
|
盛群力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
选读
|
15
|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
|
黄光扬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必读
|
16
|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 Gronlund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
必读
|
17
|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
王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
必读
|
18
|
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
王较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必读
|
19
|
物理比较教育
|
郭玉英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
必读
|
20
|
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
|
强海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选读
|
21
|
物理学前沿问题
|
王顺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
必读
|
22
|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
|
赵 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必读
|
23
|
近代物理学
|
J.BERNSTERN 原著,史斌星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选读
|
24
|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
李武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
选读
|
25
|
课程·教材·教法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
|
选读
|
26
|
物理教学
|
中国物理学会主办
|
选读
|
27
|
中学物理
|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
选读
|
28
|
物理教学研究探讨
|
西南大学主办
|
选读
|
29
|
物理通报
|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
选读
|
30
|
物理教师
|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主办
|
选读
|
31
|
Physics Review Letter (Speicial Topics on Physics Education)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
选读
|
32
|
The Physics Teacher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
选读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黄致新
|
教学团队成员
|
乔翠兰、冯秀梅等
|
学时
|
48
|
学分
|
3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物理课程及物理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国际物理课程发展的趋势及其特点;学会全面分析国内外物理课程标准;
2.形成对物理教材的科学理解,熟练掌握物理教材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能完成中学物理教材的分析工作;
3.理解备课及说课包含的基本内容要素设计,通过实践训练掌握物理说课技能及其应用,掌握物理说课的评价原则及方法。
4、掌握“五大”课型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能合理选择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课程内容:
专题一: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国际物理课程改革及其发展;国内物理课程面临的挑战;国内物理课程改革及发展,走进物理新课程。
专题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析。物理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物理课程标准结构要素分析;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初中及高中阶段物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专题三: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知识。中学物理课程的含义及类型;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中学物理课程的结构模式。
专题四:物理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物理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基础;物理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模式;物理新课程教材栏目的设计;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编写特点;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特点;国外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特点。
专题五: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物理教师教材分析的发展与功能;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础原则;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依据及模式;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案例研究。
专题六:物理教材分析实践与备课和说课。物理备课和说课的含义及其类型;物理备课和说课内容的基本要素;物理备课和说课的基本技能要求;物理备课和说课典型案例及评价。
专题七: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概述,如何合理使用物理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方法以及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专题八:如何搞好物理概念课教学、如何搞好规律课教学、如何搞好物理实验课教学、如何搞好物理习题课以及复习课的教学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李新乡 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2. 阎金铎 郭玉英主编. 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北京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年版.
3. 封小超 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10
4.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乔翠兰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王建中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设计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物理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基本模式,了解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2.掌握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清楚21世纪的教师资格能力;
3.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4.能够针对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实验教学、复习课教学等内容和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5.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物理教学,能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6.学会对物理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
课程内容:
专题一:教学设计概论: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专题二:中学物理教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21世纪的教师资格能力与专家型教师培养。
专题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设计: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
专题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概念体系;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模式;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
专题五:中学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规律;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专题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专题七: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习题;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案例分析。
专题八:中学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复习课;中学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中学物理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专题九: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
专题十: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评价及案例分析。物理教学评价概述;物理教学评价类型;物理教学评价发展趋势;物理教学评价设计。
|
考核方式
|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表现+课程论文
|
参考书目
|
1.王建中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较过.中学物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王建中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乔翠兰、冯秀梅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与发展趋势,理解物理学习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2. 掌握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使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
3. 掌握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质量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物理教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根据评价目的要求,解释学生的测验分数;
4. 了解各种物理教学评价方法的实施流程与基本环节,学会典型教学评价新工具的使用。
|
课程内容:
专题一: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其辨析;学科地位和作用;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功能;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
专题二:统计常用程序及软件简介。SPSS统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简介; Excel的统计功能及其使用方法与技巧。
专题三: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理基础(物理教育统计I)。描述统计基础及其实例分析;推断统计基础及其实例分析。
专题四: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理基础(物理教育统计II)。方差分析基础及其实例分析;相关分析基础及其实例分析。
专题五:物理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简介。经典测验理论(CTT)简介;概括化理论(GT)简介;项目反应理论(IRT)简介;认知诊断理论简介。
专题六: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分析。常模理论;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测评中的运用分析。
专题七:物理教育测验编制的原理与方法。物理试题的类型、功能及其编制方法;物理试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专题八:物理教学评价的新工具。量规评价;文件夹评价;学习契约等。
专题九:物理课堂教学常用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专题十:物理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
专题十一:物理新课程的学习评价。自主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等。
专题十二:物理教学评价的国际经验。PISA;NAEP;IB课程等。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钢.教育统计与Excel.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埃维森.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效玲.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漆书青. 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6.邱均平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涂艳国.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现代物理概论》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黄致新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新堂 胡响明 唐一文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熟悉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3、展望21世纪物理学发展前景;
4、让学生能够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适当地加入物理学发展的内容,更好的进行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5、学会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现代物理和高科技的元素,不断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课程内容:
专题一、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展望
专题二、物理学与现代高科技
专题三、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
专题四、粒子物理学
专题五、高能核物理
专题六、半导体物理与技术
专题七、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专题八、超导物理与技术
专题九、原子、分子物理
专题十、激光物理
专题十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专题十二、生物物理与技术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王顺金,物理学前沿问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赵 峥,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J.BERNSTERN原著,史斌星改编,近代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中外物理比较教育研究》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中外物理比较教育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冯秀梅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王建中、乔翠兰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课程主要通过比较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在物理教育的诸多方面情况,如:物理教学特点、课程标准、教学改革、教育实践、教材分析、评价、教育研究、性别问题等方面的特点。2、通过比较教学,让学生对国外基础物理教学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比较,提供给学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教学实践,提高我国基础物理教学的质量。3、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及教学经历,结合每章的重难点,完成每章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
课程内容:
第一章 中外物理教学概况比较;
1.美国中小学教学概况视频
2.观摩比较中美印三国的高中生学习及生活的视频
3.PPT讲解各国物理教学特点
重难点分析:了解美国、日本、俄罗斯、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的物理教育特点,结合中国目前物理教育的困境,思考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取的有益借鉴。
第二章 中外物理课程标准比较;
1.课程标准概况
2.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史
3.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上比较各国现象物理/科学的课程标准。
重难点分析:从课程理念、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设置以及课程评价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并总结了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发。
第三章 中外物理教材比较研究
1.美国物理课程的分类,教材的选用情况
2.美国物理教材《原理与问题》、《概念物理》简介
3.香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科学及物理教材简介
重难点分析:了解各国物理常用教材形式及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在处理教材时,借鉴不同教材的呈现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建议及实验引入等,为物理教学提供新意。
第四章 中外物理教育改革比较;
1.美国教育改革历程
2.美国一些具体教学改革措施专题介绍;
重难点分析:了解美国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效果,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能够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并尽可能将其有益的成分借鉴到自己课堂上来。
第五章 中外物理教育实践比较
1.中美物理课堂教学特点比较
2.中外科学课堂的对比
3.各国物理课堂特点比较
4.观摩科学课堂的视频录像
重难点分析:了解中外物理课堂的特点及其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有哪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六章 中外物理教育研究比较
1.教育研究期刊比较
2.物理教学会议主题及研究方法比较
3.探究教学案例的对比研究
重难点分析:了解目前国际上物理教育研究的热点、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教育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研究问题的普遍结论,并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第七章 中外物理教育评价比较
1.中美科学教学评价比较
2.国际学生评价的工具及特点介绍
3.各国高考评价
4.档案袋评价介绍
5.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评价
重难点分析:了解国际学生评价工具及普遍结果;了解各国高考评价的特点以及哪些措施是可以借鉴的。
第八章 中外科学教育中性别问题比较
1.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失衡现象;
2.科学领域中性别失衡现象;
3.性别失衡的原因
4.教育中的应对策略
重难点分析:科学教育中性别失衡的表象,并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郭玉英 物理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唐劲松,走进美国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黎仰安,中美物理教育比较,武汉教育出版社,1999
5.徐辉,六国普及高中教育政策与改革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黄全愈,黄全愈教育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后
7.黄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8.王文,零距离美国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熊水兵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 王建中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选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加深对一些普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 提高利用普通物理学理论知识进行理论拓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掌握普通物理学的一些处理方法和技巧;
4. 了解普通物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思想、方法和手段。
|
课程内容:
专题一:质点运动与参考系。
专题二:功、能与参考系。
专题三:关于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讨论。
专题四:角动量与定轴转动。
专题五:守恒定律与对称性。
专题六:混沌与牛顿力学的内在随机性。
专题七:狭义相对论的几何表示。
专题八:温度与温标、热力学温标的建立。
专题九:关于内能的定义、热力学第一定律。
专题十: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的统计意义。
专题十一: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若干诘难和佯谬。
专题十二:复杂电路中独立回路的选取方法。
专题十三:等效电阻的求解方法。
专题十四:静电场电势零点的选取。
专题十五:对称性分析在电磁学中的应用。
专题十六: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时的坐标选择。
专题十七:电磁感应中的几则佯谬。
专题十八:近轴光学的矩阵方法简介。
专题十九:光波的相干性分析。
专题二十:光波标量衍射理论。
专题二十一:二次衍射成像理论和阿贝——波特实验 光学信息处理系统。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 《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研究》 韩绍先等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李武钢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 《大学物理导论》 向义和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 《热学》 赵凯华 罗蔚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5. 《光学选讲》 袁国才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
6. 《现代光学系统原理》 李志能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年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熊水兵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王建中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对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系统性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的系统、结构、要素、分类、特点、要求、条件及评价方法等宏观方面的研究)、认知性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科学原理的研究)、技术性研究(设计、形成实验方案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发展趋势的研究)、物理实验设计研究(试验设计方法的研究);
2.能对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的方法论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运用。能运用多种物理实验设计方法,独立地解决中学物理实验中1-2个疑难问题。
|
课程内容:
专题一:中学物理实验概述。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目标;中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中学物理实验教材体系;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专题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科学探究的内涵;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专题三:中学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物理竞赛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
专题四: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物理淀示实验教学研究;学生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研究;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专题五: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多媒体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物理实验中手持技术的应用研究。
专题六: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中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安全。
专题七: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技巧。课题选择方法;资料查找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达。
专题八:物理实验中的误差问题研究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张军朋,李德安,金汉炎 编著.高中物理课程实验设计(上、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2、倪闽景,刘贵兴,周鸿烨 编著.自主物理实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彬生,吴月江,汪维澄 编著.创新中学物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研究>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吴彦文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乔翠兰等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必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系统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
2. 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包括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Web的学习系统设计、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资源库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等。
3. 学会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进行评价。
4. 学会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进行案例分析,完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课程内容:
专题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概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意义、目标、途经与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专题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专题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模式与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基于专题网站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基于WEB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专题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评价概述;评价工具及方法;学习资源评价;学习过程评价。
专题五: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案例研究概述;教学案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学案例分析方法。
专题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案例研讨。基于个别化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基于协作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与基于web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基于多媒体教室环境的整合案例研讨;基于电子白板环境的整合案例研讨;基于PGP 电子双板环境的整合案例探讨; 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WebQuest)整合案例研讨。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 赵呈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馨、郭丽文主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潘武明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熊水兵、王建中
|
学时
|
32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选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和意义;
2.知道并掌握我国高中物理竞赛的目的、竞赛条例、大纲、组织机构、解题、评奖、选手选拔与培训、竞赛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等;
3.学会从事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选拔、培训、命题和评价等竞赛培训技能,从而逐步朝着适应重点中学需要的研究型、专业化发展方向的奥赛教师方向努力。
|
课程内容:
专题一: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条例及大纲。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简介;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条例;全国高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省级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预赛复习大纲;全国高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大纲;台湾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简介。
专题二:物理竞赛选手的选拨和辅导。物理竞赛选手的选拨与培养(经验Ⅰ);物理竞赛选手的选拨与培训(经验Ⅱ);物理竞赛选手培训与辅导模式(经验Ⅲ);物理竞赛试题设计与能力测试;物理竞赛“多维控制题”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三:物理竞赛辅导的培训模式。教会竞赛选手科学的学习方法;模式Ⅰ示例——物理热力学和物理平衡;模式Ⅱ示例——酸碱溶液平衡及水溶液pH的计算。
专题四: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大纲基本训练题。物理计量学;物理物理;无机物理;分析物理;有机物理;工业物理;结构物理基础。
专题五:物理竞赛典型试题解题方法。书写物理方程式赛题的解题方法;计算型结构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有机合成及制备题的解题方法;晶胞结构题的解题方法;图像题的解题方法;信息给予题的解题方法;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专题六:物理竞赛试题特点及解法。我国高中物理竞赛试题的特点;竞赛试题的创造性思维评价设计;物理竞赛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专题七:物理竞赛中的实验部分培训。物理实验常用仪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竞赛题中的微型物理实验;物理实验设计;物理实验中的数据表达与处理;物理竞赛典型实验试题分类例释。
专题八:物理竞赛试题评讲方法。物理竞赛理论试题分析与评讲方法;物理竞赛实验试题分析与评讲方法;物理竞赛解题错误点评方法与诊断。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程稼夫编著.中学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讲座.中国科技大学,2010年版.
2. 程稼夫编著.中学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力学篇),2010年版
3. 程稼夫编著.中学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电磁学篇),2010年版
4、全国中国生物理竞赛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研究
|
课程编号
|
63000401021114
|
课程负责人
|
乔翠兰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王建中等
|
学时
|
16
|
学分
|
1
|
课程类别
|
选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中外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我国物理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教科书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2.通过课堂讲授与研讨、课后资料收集与分析、见习等途径,对我国物理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教科书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3.了解中外综合理科课程和综合理科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知道我国综合理科课程的课程改革、教科书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
课程内容:
专题一:中学物理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设置与改革;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简介;我国初中物理新课程教科书比较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新课程教科书比较研究。
专题二: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研究。综合课程探讨;综合理科课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
专题三:中学物理课程评价改革研究。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中学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法;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物理教材评价方法。
专题四:中学物理考试评价改革研究。考试评价的功能;考试评价改革的趋势探讨;学校学业考试改革探讨;我国中考改革评述;我国高中毕业会考改革评述;我国高考改革评述。
专题五: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现代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分类与特征;
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探讨;物理教学模式实践案例;物理教学策略探讨。
专题六:中学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改革研究。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物理学习模式探讨。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廖佰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力邦编著,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编.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物理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冯秀梅
|
教学团队成员
|
黄致新、乔翠兰等
|
学时
|
16
|
学分
|
1
|
课程类别
|
选修课程
|
授课方式
|
讲授、讨论、实践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物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概念和作用;
2.掌握物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课程论文,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3.逐步形成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选题、文献综述、研究逻辑和方法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
课程内容:
专题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物理教育研究的意义;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的有关概念;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物理教育研究在物理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二: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选题的过程及方法。
专题三:物理教育的研究假设法。研究假设概述;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物理教育研究假设法的应用举例。
专题四:物理教育文献法。教育文献法概述;物理教育文献的搜集;物理教育文献的分析方法。
专题五:物理教育的调查研究法。物理教育调查研究法概述;物理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物理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
专题六:物理教育的观察研究法。教育的观察研究法概述。物理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物理教育观察研究法的实施。
专题七:物理教育的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定位及适应的时机;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模式;行动研究法实施的程序;行动研究的意义。
专题八:物理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物理教育比较研究法概述;物理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物理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求。
专题九:物理教育实验研究。物理教育实验研究概述;物理教育实验的设计;物理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专题十:物理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文字资料的整理;数据资料的整理;物理教育科研结果的定性分析;物理教育科研结果的定量分析。
专题十一:物理教育一般学术论文的撰写。一般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一般学术论文的结构;撰写一般学术论文应注意的问题;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内容。
|
考核方式
|
过程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
参考书目
|
1.(美)W. Wiersma,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